读嘉
独家视角 读嘉呈现
5月12日,国际护士节,是专属于白衣天使的节日。
护士是生命的守护者,用无微不至的照顾呵护着每一颗脆弱的心灵;护士是健康的守望者,用精湛的专业技能守望着每一份生命的尊严;护士是希望的传递者,用温暖的笑容和坚定的眼神传递着康复的希望。
在嘉兴,也有着这样一群白衣天使,他们奔走于门诊的治疗室间,穿梭在病房的长廊中,坚守在手术台前……他们默默奉献,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南丁格尔的诺言。
年均抢救患者1500+——
“大多时候是和死神在抢人,一定要快!”
每天早上7点半不到,在嘉兴大学附属医院(嘉兴市第一医院)重症监护室(ICU)内,贾利霞总是早早地做好准备,然后习惯性地先到患者床边查看情况,再翻看昨晚的医嘱和护理记录,以便于快速掌握患者病情。
贾利霞是ICU的一名副主任护师,对她而言,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快速对患者进行病情评估,浏览一遍前夜的工作信息,为更好地接班做准备。“ICU的患者往往情况危急,随时都有可能出现意料之外的状况。”在贾利霞看来,随时应对变化是每一位ICU护士的必备素质。
ICU是急危重症患者聚集的地方,在这道“生死门”前,为患者翻身、整理床单,查看血压、心率,加药、给药,书写护理记录……紧张的氛围里,一切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只要是危险的信号,她都能灵敏捕捉。
一天中午12点多,一阵尖锐的监护仪报警声从隔壁床传来,打破了ICU难得的安静。贾利霞一看,那是一位年轻护士分管的患者,她立即跑去床边查看,床旁心电监护提示患者心动过速。年轻护士说患者的心率是每分钟78次,属于正常范围,是心电监护仪有些问题,才显示了每分钟156次,所以触发了警报。
贾利霞仔细查看了心电监护的波形,凭借多年的工作经验,始终觉得波形“有些蹊跷”。于是找到医生,建议给患者查验一下血电解质。
检测结果显示,患者的血钾已经达到危急值水平,即随时可能出现心跳骤停。随后,他们立即对患者做了降血钾处理,患者也顺利渡过一关。
从业26年,平均每年参与抢救的患者不下1500人,贾利霞在这个生死战场经历了许多大场面,既看到了生命的脆弱,也见证了生命的坚强。她经常说,ICU大多时候是和死神在抢人,所以一定要快!正是在ICU,也让她真正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
日更步数20000+——
“忙的时候,要跑起来。”
与ICU的波涛汹涌不同的是,在嘉兴市第二医院胸外科住院病房内,多半时候是平静地忙碌着。
“今天感觉怎么样啊,出院后要继续注意饮食,尽量以软食为主。”接受食道手术后已经住院半个多月的周先生再过两天就可以出院了,在出院前,史庭弘按惯例询问着他的恢复情况,并叮嘱着他一些出院事项。
作为一名胸外科护士,史庭弘接触的多半是手术患者。在术前,她要对患者进行注意事项宣教,落实好患者术前的各项检查等。在术后,她要随时监测患者病情,协助患者做好术后康复,在患者出院时要做好出院宣教,详细告知饮食调理、药物使用等情况。
史庭弘说,胸外科的患者病情相对较重,基础疾病多,忙的时候,要跑起来。好在,医院实行责任制护理,大家对病情都比较熟悉,且都互帮互助,要是有同时呼叫的情况,大家都能顶一顶。“我们都是穿弹力袜上班的,不然真顶不住。”
“史老师,这个机器我不太会操作,您能来一下吗?”刚刚从周先生的病房出来,史庭弘就被科室的规培生叫到了走廊尽头的病房里,示范起机器的操作步骤。
每个工作日,从上班开始,史庭弘就像上了发条的陀螺,除了吃午饭外,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对那些住得比较久的患者,我们护士长还买了指甲钳和理发的推子,让他们更舒服些。”
午饭时间,护士分组轮流吃饭,史庭弘才能坐下歇会儿。她随手打开微信步数,显示已经有近一万步了。她略带着自豪的语气说:“一天下来,基本都在两万步。我们每多走一步,救治患者就能更快一步。”
“手”护新生1100+——
“每接生一个宝宝,我的幸福感就增加一分。”
“加油!用力!已经看到宝宝了!”“深呼吸!吸气!”……昨天上午10点多,在嘉兴市妇幼保健院产科,一场迎接新生的挑战正在进行中。由于是第一次分娩,准妈妈鲍女士难免有些紧张和不安,一直紧紧地握着助产士黄月霞的手。黄月霞凭借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的技能,不断地调整着策略,在整个过程中为29岁的鲍女士提供了满满的信心和力量。
上午10点44分,一声响亮的啼哭让在场所有人都露出了欣喜的笑容。鲍女士母子平安,宝贝重3257克,非常健康。
像这样的宝宝,黄月霞已经“手”护了1100多个。
今年是黄月霞成为助产士的第34年,至今她还清楚地记得自己刚踏进产房时候的模样。“虽然在学校都学过,但真正面对产妇和宝宝的时候,还是手足无措的。产妇的紧张、疼痛、焦虑,其实并不能完全感同身受。”
直到1997年3月,黄月霞的儿子出生后,成为母亲的她才体会到了那份来自生命的震撼。作为一名母亲,她深刻地理解了每一位产妇的感受。“孕妇分娩的过程就像跑马拉松一样,过程很难,但是结局很美。”
今年的护士节正好撞上母亲节,对黄月霞来说意义非凡。因为这不仅是对她作为一名助产士多年来辛勤付出和专业精神的肯定,也是她与那么多新生命相遇的最好纪念。
产房生孩子不挑时候,作为护士,节假日加班加点是常有的事,虽然辛苦,但黄月霞总是乐在其中。她常说:“每接生一个宝宝,我的幸福感就增加一分,那种喜悦和成就感都是无法言喻的。”
日均用罐800+——
“无论是艾灸、拔罐、刮痧,都得心应手。”
74岁的翁阿姨,是嘉兴市中医医院的“常客”。由于年龄增长,她的听力明显下降,还经常出现耳鸣,所以经常到市中医医院传统医学治疗中心找钟华做中医治疗。
昨天,钟华像往常一样为翁阿姨进行了全套治疗,尽管这些治疗手法早已熟稔于心,但长时间的操作还是让她的手腕感到明显的酸痛。她轻轻甩了甩手腕,又揉了好一会,才稍微缓解了些疲劳。
翁阿姨的全套治疗包括耳部手指点穴、中药涂擦、火灸疗、刮痧、耳穴压豆等环节,全部做完怎么也要50分钟。而像翁阿姨这样的患者,这里每天起码有70到80个,全靠治疗中心的5位护士撑着。“这些都是体力活,手酸是正常的,每个人手上都有好几个老茧。”钟华笑着说道。
1994年,钟华实现了儿时的愿望,成了一名护士,至今已坚守了30年。去年,她从病房调入了传统医学治疗中心,一些工作要从头学起。用她的话来说,更忙了,但是也更加充实和有意义了。作为护士长,她除了每天要参与治疗外,还要负责日常的行政管理,确保治疗中心的正常运转。
由于不同病症的患者要采取不同的治疗手段,例如脂肪肝患者要进行刮痧、拔罐、蜡疗等治疗;颈肩腰腿痛患者要进行拔罐、药敷、督灸等治疗……这些治疗手段不仅需要护士们具备扎实的医学知识,还需要他们掌握专业的技巧和手法。钟华总是戏称:“我们的每一名护士都身怀‘绝技’,无论是艾灸、拔罐、刮痧,都得心应手。”
一天至少要用掉800多个火罐,用掉200多个艾柱和50多块刮痧板,这是钟华和同事们每日辛勤工作的“战绩”,也是她们铭记于心的责任与担当。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他们只是嘉兴这支2.4万人的护理工作者队伍中的一员,他们是城市健康的守门人,也是病患的温暖依靠。
今天,在第113个国际护士节到来之时,让我们向在职的和曾经的护理工作者道一声感谢,也献上一句节日祝福。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樊昕旖
责编:顾亦来
独家视角 读嘉呈现